Thursday, March 8, 2018

聊聊音乐剧《廊桥遗梦》Review Musical: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聊聊音乐剧《廊桥遗梦》
文/牛娃娃 ©H.L.Glennie

看了音乐剧《廊桥遗梦》,觉得是一部失败之作。我为什么要写剧评?因其失败的原因值得聊聊。此剧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如下:

 ©H.L.Glennie


这多品种音乐的汇集本身应该是好事,很有创意,但问题是各品种之间缺乏音乐的过渡,观众一直在充满割裂感的音乐中打滚,一点也进不了角色。好像是小孩子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作曲家因此剧荣获2014年东尼奖,这我就一点也不懂了,我向来很尊敬东尼奖得主,可这位我实在不敢苟同。或许将每首歌分开来听还算好听吧,可音乐剧的音乐还是应该以表现剧情为主,否则就是喧宾夺主了。

整出剧情好像是完全由歌词和台词来陈述,音乐成了背景,这完全是反音乐剧初衷的。它的表现力与同名电影相比,后者是天,前者是地。梅丽尔。史翠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同名电影之所以感人一是演员演技高,二是电影语言本身丰富,记得电影中罗伯特汽车上的左拐灯在拐弯处久久不愿离去,这个镜头令人肝肠寸断,一点也不输于大卫。李恩的电影语言,绝对是经典!
©H.L.Glennie


还有就是两个孩子吵架尖叫的对白太多,这里完全可以用音乐中的主导动机来表达,只要这俩孩子的主导动机一响,观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吵架。这样可以将省下的时间用于发展男女主角的性格。

此音乐剧对剧情的诠释搞得观众不明白罗伯特和弗朗切斯卡干嘛会相爱、弗朗切斯卡为啥要“牺牲”自己的爱情,这是我走出剧场时听到的观众交谈内容,我是一边听一边摇头。还有就是剧中对白有不少搞笑的段子,整出剧成了喜剧,这也有悖于此剧原作的基调。

音乐剧本该以歌舞和音乐为主,白话太多,还不如演话剧,何苦搞什么音乐剧。象这出音乐剧半白话半音乐,结果是两边都不到岸,话没说明白,音乐也不动人。

这部剧的剧本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普利策剧奖得主玛夏。诺曼(Marsha Norman),作曲家本人也是东尼奖得主,只是名家不一定每部作品都是珍珠。搞不懂此剧是剧作家还是导演占了上风,按照她(他)的意愿来诠释此剧,最荒唐的一幕就是弗朗切斯卡和罗伯特共进晚餐时的浪漫时光是由罗伯特的前妻玛丽安来演唱述说的,台上一边是两人晚餐的背景,一边是前妻搬来一张椅子,拿起吉他在唱,唱得倒不错,可对剧情来说实在是煞风景。

第三,最令我反感的莫过于剧中的“邻居们”自始自终坐在台上“观看”,或许此剧导演想搞现代派的离间效果,我并不反对剧中有离间效果,可离间效果在此内容和形式上都不适合剧情。

 ©H.L.Glennie

最后,演员的演出还算不错,男主角罗伯特嗓音和扮相都好,女主角弗朗切斯卡由伊丽莎白。斯丹利演,她表演不错,但她的歌喉不到家,低音部好的,高音部上不去了,从低处往高走时真嗓和假嗓之间没有过渡,音色突然变暗,音质突然变薄,简直跟跳崖没啥两样。话又说回来,或许也不全是她的问题,她的歌谱难唱,音域广,高低之间缺乏过渡,从百老汇的真嗓唱法一下子要跳到歌剧中的美声唱法,这需要莎拉。布莱曼这样的本事,斯丹利显然没这能力胜任。

每年要看几部音乐剧,这部大概是我所看到的音乐剧中最糟的一部,但此剧多个单项又获得不少东尼奖的提名,我也看不懂,不知业内人士是喜欢割裂感强的东西呢还是追求名人效应。尽管此剧从恋爱的主题来看是一种割裂感,可这并不意味剧中每个元素都需要割裂,这是我不明白之处。至于评论界对此剧的看法,差不多是对半开,支持派大赞,反对派大批,我这人从来不爱做极端的事,可这回没选择,只好跟反对派站一起。写出来,算是给音乐剧百花园中的一朵留个思想记录吧。 ©H.L.Glennie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诚谢作者!所附音乐为此剧中几个插曲,请点击播放器欣赏。该剧主题乐还未开禁,暂且不能上传。


我的其他剧评博文:


1,Who we are and who we want to be




2,One second and a million miles



3, Before and after you





4, Always better





5, Home before you know it





6,When I'm gon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